2013年硕士研究生跨专业考研分析
2013年硕士研究生跨专业考研分析
每年研究生入学考试,在专业选择上,考生往往会面临这样一个问题,就是选择本专业考研还是跨专业考研?很多考生都无法去冷静权衡这个问题,做出一个自己的选择。尤其是挑战技巧难度都高出一筹的跨专业考研的同学,你们在下决心转弯于人生拐角的时候,希望你们能够了解,跨越专业,其实不仅是改变了学习方向,也是让人生能够有所突破与飞跃,开辟自己新的人生航道。
然而跨专业考研并不是一个可以轻易做出的选择,它可能让你浪费很多的时间和金钱,而最后只能证明这是一个错误的决定;也有可能让你振翅一飞,从此找到正确的方向,扶摇直上快意翱翔。所以,从一开始,这就必须是一个认真而严谨的决定。也惟有如此,无论最终是成是败,才能无怨无悔。如果你认真思考过,那么背起行囊,我们一起出发。
很多同学跨专业考研的时候必须考虑的问题是,跨专业考研的难度。
你在原来大学里所真正感兴趣的东西沉淀了多少基础,你要选择的专业它所在这个学校,每年竞争的难度到底有多大,都是一帮什么样的战士一起和你竞争这个专业,这一点是同学必须考虑的。
在为期一年的复习过程中,如果你去跨专业,而且从冷门跨到热门,或者跨到完全不相干的专业,比如你原来学生物,现在你非要学金融,你原来学医学,现在非要学管理、会计,这样面临的难度比较大,你必须考虑,你所要学习的所有公共课和专业课的知识,完成的学习任务,是不是你目前的基础能够在一年时间里面完成的,这是很现实的,不是光凭热情和勇气就能解决的问题。
这两个方面,大家必须结合起来去考虑。
选专业之前要认清自己竞争力
为什么同学对自己跨还是守拿不定注意,很大原因是对自己的实力到底如何拿不定主意。所以建议同学们要对自己考研的竞争力有个清醒的认识。在作出选择之前,可以从两个方面对自己的考研复习进行梳理,来看一看自己的竞争力到底有多大。
首先是对考研公共课的一个梳理,包括英语、政治、数学,相信考研的同学在第一阶段都会进行基础性复习,在掌握知识的同时,你们也应当注意自己的学习概况,调整自己到最佳竞技状态。对公共课的竞争力测试最有效最直接的办法就是测试真题。真刀真枪的把真题当测试题做一下,看看分数和做题的难度。
如果自我感觉不太好的同学也可以看一看根据自己的水平和既有的学习能力,预判一下,从现在到考研前能达到什么能力。同时也可以借助一些评测结构测试一下自己的学习状况。
当然测下来之后毫无疑问有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公共课的学习状况不是很理想,这部分同学复习的不是很好,可能在接下来的学习当中还要花很多时间在公共课的复习上。但另一种状况,公共课复习状况很好,在接下来复习上可能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在公共课上面。
在对上面两种结果正确认识的基础上,同学们接下来就可以看看想要报考的专业课程目前自己所了解掌握的情况,同样可以预判一下自己的成功率。
在测试完公共课之后,再对自己的专业课要有一个正确的评估。办法和上面一样,也是用试卷来测试。如果你看了专业课的试卷发现对其知识脉络一无所知,那么你报考此专业是从零开始,如果你报了,这种专业课的复习压力非常大,那成功的概率也会相对减少,你就需要更加努力,以实现既定的成功了。
还有一种情况,如果你对所报专业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可能已经做了一些准备,已经进行了一些相关的专业学习。并且能够保证在公共课无忧的基础上全力以赴地进行专业课的学习,并且能够在短期内可能取得突破的同学,那么其实跨专业考研对你来说并不是很困难,你有充足的空间自由选择未来两三年的学习方向。
结合公共课和专业课的测试,在复习时间、精力和能力等方面的支配上会更合理,来选择是跨还是守要更理性更正确。也许有的同学会对自己已经选好的考研专业产生疑问,考虑换专业。那么如何为自己做一个抉择呢?
先从自身找原因再考虑换专业
很多同学在复习了一段时间之后,想换专业。从他自己个人心理方面来想的话无非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第一种觉得自己这样一个专业复习的不是特别好,想换一个稍微简单一些的。第二个心理,很多同学对自己不甘心,不甘心本专业的就业强劲或者是其它。
其实这样的同学应当赶快从自身找找复习不佳的症结了,如何静下心来复习是你们需要考虑的首要问题。从可操作性上面来考虑,也就是技术层面来说,考虑是否换专业的这类同学基本上想换的专业都是热门专业。希望大家不要盲目,一定要充分思考。比如你喜欢学文科,现在突然想考金融,这样就很不可取。因为要知道你增加的不仅仅是专业课方面的复习,可能还要增加你对数学的考察。这个时候你要想想数学增加的内容,是否能在今后有限时间迅速突破,考虑好自己的数学基础、学习能力、考研决心、耐力之后再做决定。 对于相对来说不是热门的专业,比如理工类的一些专业的同学,你们要坚定信心。因为前一个阶段你们已经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去学习原本要考的专业课,假如你重新选择,那么就代表前一阶段的时间你要在接下来的阶段中补回来,你需要付出双倍甚至更多的努力。
总的来说,如何把握专业报考的方向,还是要从宏观和微观两方面来考虑,切忌盲目跟风,舍本逐末。
页:
[1]